
前國際貿易及工業部長王建民今日提出3大論據,駁斥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所發表的「華人富有論」。 王建民也是民主行動黨全國政治教育局副主任,他周二在文告中提出事實論據,破除有關「華人占據城鎮」的迷思。 「多年來一直存在這樣一種說法,即大多數馬來人仍生活在農村,而城市地區則由非馬來人(尤其是華人)主導。這可能在40年前是正確的,但是自198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的人口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
王建民提出的3大論述是: 事實1:大多數馬來人居住在城市地區 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在這75%的人口中,絕大部分或56%為土著。
換句話說,有將近70%土著(其中馬來人占多數)居住在城市地區。 當然,土著居民占農村居民的大多數,但是土著社區,特別是馬來社區,絕大多數都屬城市社區。 事實2:多數最大的國會議席位於城市地區,馬來選民占多數 有些人想延續馬來人是農村社區的迷思,也常常想延續這樣的迷思,即城市地區幾乎所有大型選區都是華裔多數選區。 40年前情況是,選民人數最多的選區是位于吉隆坡的華人多數選區。但如今已不再是這種情況。2018年大選的數字顯示了20個最大的選區,只有4個是華人多數區,馬來人多數區占9個,其中7個是馬來人多數(馬來選民最多,但沒超過50%),包括我的選區萬宜。
幾乎所有這些議席都是城市或半城市議席(除了華玲,道北及甘馬挽)。在這20個選區中,馬來選民的平均百分比為55.6%,而華裔選民的平均百分比為31.3。 如果馬來人在所居之處登記為選民後不是回到甘榜投票,那國內前20個最大的國會議席中,可能有15個選區是屬馬來人多數的城市選區。 事實3:馬來富裕家庭比華人富裕家庭更多,但馬來人也是B40人口中的大多數(包括城市貧民) 與華裔家庭相比,有更多的土著家庭月收入超過1萬令吉。根據國庫控股研究院2014年首次發布的家庭狀況報告,有28萬個土著家庭月收入超過1萬令吉,而華裔家庭有25萬4000戶,以及印裔家庭有4萬5000戶。 以下是來自馬來西亞統計局(DOSM)所收集的2012年家庭和收入調查:
2012年按收入類別劃分的家庭數: 最高10%(家庭收入超過1萬令吉) 土著:28萬戶 華裔:25萬4000戶 印裔:4萬5000戶 其他:1000戶 總數:58萬戶 最低74%(家庭收入少過6000令吉) 土著:296萬3000戶 華裔:103萬9000戶 印裔:32萬9000戶 其他:2萬5000戶 總數:435萬6000戶
王建民指出,許多土著,特別是馬來家庭屬於T20類別。這是過去40年來馬來族群經歷專業化和城市化的一部分。 他提到,隨着越來越多的馬來人流向城市地區,以及越來越多的馬來人獲得高等教育學歷並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這一趨勢將繼續下去。 「無論是在公務員體系,官聯或非官聯上市公司中,許多高薪工作都是由馬來專業人員擔任的。」 「當然,B40組的大多數來自土著社區也是事實。根據DOSM為第11大馬計劃收集的數據,土著占B40類別家庭的73.6%。同時,值得強調的是,華裔家庭占B40類別的17.5%,而印裔家庭則占B40類別的7.5%。」 王建民因此分析道,所有華人都是有錢人的印象,顯然是錯誤的。 「此外,如果我們可以將土著社區細分為較小的部分,我相信,與馬來社區相比,砂拉越和沙巴州土著社區中有更大的百分比是住在農村的,家庭收入也較低。」
他說,揭穿這些迷思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公共政策必須基於最新的統計數據和事實,而不是基於錯誤的闡述。例如,如果政府的政策旨在幫助邊緣化的土著社區,那麼將大部分資源集中在農村地區將是一個錯誤,因為大多數土著實際上居住在城市地區。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更新我們的貧窮衡量標準,尤其是城市貧窮的衡量標準,以恰當地捕獲屬於這一類別的土著家庭,而不是使用過時的統計指標自以為地覺得沒有城市窮人。」 其次,王建民相信這些迷思會導致人們忽略過去幾十年來,我國在造就充滿活力的土著中產階級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 「第三,我們需要了解這些事實,以了解過去成功的政策和失敗的政策。例如,如果在打造有能力的土著企業家和專業人士的過程中減少裙帶資本主義和增加透明度,是否會在土著社區創造更多的中高收入家庭?」
王建民強調,只有對事實和數據進行誠實的評估(而不是依靠迷思和錯誤的闡述),我們才能回答這些問題並找到正確的政策對策。